• 注册
  • 点击加入QQ群
  • 注册
  • 查看作者
  • 中国纯音乐音调都有哪些? (中国纯音乐完整版)

    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

    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

    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

    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

    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

    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

    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

    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

    笛横吹,无后出孔。

    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

    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

    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

    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

    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

    不设膜孔。

    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常见的箫有紫竹洞箫、九节箫和黑漆九节箫。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在下端镶骨圈;黑漆九节箫,管身外涂黑漆。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多用于地方戏曲伴奏。

    箫的定调不一。

    常见的为G调,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

    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

    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

    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箫与笛同属吹管乐器,所以吹奏技巧大多相同。

    箫的握按姿势如画面所示范的,左手拇指按在第六孔,食指、中指按住第五、四孔。

    右手拇指顶著管身,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第三、二、一孔上,其余手指平放在箫上。

    现在试吹箫的基本音。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

    “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

    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

    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

    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

    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渔翁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

    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等,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

    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

    (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 处都可从中领略。

    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秦川抒怀

    走西口

    山村迎亲人

    秋湖月夜 早晨

    梅花三弄 春到湘江

    挂红灯

    鹧鸪飞(一)

    鹧鸪飞(二

    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

    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

    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

    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

    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

    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

    牛头形埙

    便。

    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

    如:大埙是G,小埙是d。

    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和卵形埙。

    其它埙不多见。

    古代重要乐器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

    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

    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

    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民乐是什么样子?有照片吗?

    民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民族乐器···

    分为很多种,大家常见的有古筝 竹笛 唢呐 扬琴 琵琶 阮等等

    管弦乐学会 知道吗 都是一些民乐···

    这就是弦乐···

    笛子和萧音色有什么区别?

    横吹笛子竖吹萧,吹萧讲究“低头眯眼,余音绕梁”,声音流畅。

    而笛子则讲究“心到其境”,声音比起萧也要清脆得多。

    萧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竖笛是西洋乐器. 竖笛English Horn属于中音部,次中竖笛Bassom属于次中音部,大竖笛Fagotto属于低音部。

    是种皆有口簧,依其振动发音。

    其音色皆带忧郁之气,有引人之魔力。

    单簧竖笛Clarinet与竖笛相似,但口簧仅有一个;又口形之构造亦稍异。

    此种乐器,可依调之如何而更变。

    其乐器共有A调、B调、C调三种,表情丰富,强弱自由。

    又有低音单簧竖笛Bass Clarinet,其音较低。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

    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

    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

    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

    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

    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

    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 0
  • 0
  • 0
  • 45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最新伴奏

  • 《思君黯然》C5伴奏分享
    丬仙女の許愿池
  • 《秋意浓》C5伴奏
    メ乖乖女ソ
  • 《水手》D2伴奏
    饭饭、⒉奶
  • 任务
  • 发布
  •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ANG_Z520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 直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