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学为主,一天以两小时左右计算,对乐理和简谱较懂或者偏爱音乐,对乐理和简谱学得较快的情况下,一年内可以达到笛子考级约五级左右水平,可以应付大多数流行歌曲,可以吹下一两首需要较高笛子技术的曲目,如《姑苏行》《牧民新歌》之类。
当然,你努力学笛子了,乐理,简谱之类的知识觉得也是很快的。
一年后,有兴趣就再深造一下,没兴趣就转行。
XX年后,你是吹类乐器的好手,学唢呐,洞箫,葫芦丝之类,一两天学会,一周上手,一月后就是朋友眼中的高手了。
你为了娱乐,流行歌曲要能对付吧。
(D调或F调一根,要标为专业笛样子的) 没什么音乐基础知识,没关系,学得快,节奏、音高不要老是给人五音不全就可以学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你喜爱的电视剧,20级看完了,主题曲片尾曲能唱得像模像样,就说明你有比较好的音乐细胞,学笛子可成,如果唱起来老是跑调什么的,建议再考虑一下。
我指的是唱曲调即可,歌曲么,有无都没关系。
本人经历:无音乐基础,全靠自学和同学交流,一年后吹下《姑苏行》。
笛子比箫好学?
当然是箫简单了,民间“一年笛子两年箫”或者“百日笛子千日箫”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从技巧上来看箫比笛子简单得多。
初学者学吹箫一般都要两周以上才可以出声,至于吹得比较自如,那就要看练习得多少了。
学箫对唱歌没有太大帮助,本人也是自学,吹了十来年箫了,唱歌依旧跑调。
中国纯音乐音调都有哪些?
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
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
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
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
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
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
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
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
笛横吹,无后出孔。
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
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
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
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
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
不设膜孔。
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常见的箫有紫竹洞箫、九节箫和黑漆九节箫。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在下端镶骨圈;黑漆九节箫,管身外涂黑漆。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多用于地方戏曲伴奏。
箫的定调不一。
常见的为G调,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
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
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
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箫与笛同属吹管乐器,所以吹奏技巧大多相同。
箫的握按姿势如画面所示范的,左手拇指按在第六孔,食指、中指按住第五、四孔。
右手拇指顶著管身,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第三、二、一孔上,其余手指平放在箫上。
现在试吹箫的基本音。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
“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
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
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
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
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渔翁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
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等,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
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
(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 处都可从中领略。
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秦川抒怀
走西口
山村迎亲人
秋湖月夜 早晨
梅花三弄 春到湘江
挂红灯
鹧鸪飞(一)
鹧鸪飞(二
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
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
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
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
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
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
牛头形埙
便。
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
如:大埙是G,小埙是d。
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和卵形埙。
其它埙不多见。
古代重要乐器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
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
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
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