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章以总提分述的结构形式,详细介绍并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构造、演奏姿势、手型、口型、演奏技法,葫芦丝的定调与几种转调方法,以及葫芦丝演奏的呼吸方法,演变及发展等问题。
葫芦丝的演奏技法 葫芦丝在演奏的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竹笛、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要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技法,这也是由于它构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却好似极富表现力。
葫芦丝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 1.吐音。
吐音是葫芦丝演奏中较重要的技法。
吐音又分为单吐、双吐、三吐三种。
① 单吐。
利用舌尖部顶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发音前状态)截断气流,然后迅速地将舌放开,气息随之吹出。
通过一顶一放的连续动作,使气流断续地进入吹口,便可以获得断续分奏的单吐效果,完成单吐的过程。
单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标示。
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单吐又可以分为断吐和连吐两种。
② 双吐。
双吐是用来完成连续快速分奏的技巧。
首先用舌尖部顶住前上腭,然后将其放开,发出“吐”字。
简言之,在“吐”字发出后,立即加发一个“苦”字,将“吐苦”二字连接起来便是双吐。
双吐的符号是“TK”。
③ 三吐。
三吐实际上是单吐和双吐在某种节奏型上的综合运用,符号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2.连音。
连音是常用技巧之一。
适用于抒情如歌的乐句或乐段。
用符号“⌒”(连音线)表示,连音线内的音除了吐第一个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连音时要强调连贯、流畅。
3.滑音。
滑音及技法在葫芦丝演奏中被广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圆滑、华丽的特点,应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拟人声和弦乐器上的抹音效果。
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4. 震音。
利用震音技巧可以获得如同歌唱般的“声浪”效果,极大的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是人们揭示内心活动、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震音又有气震音和指震音两种。
5. 颤音。
颤音是由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现而构成。
具体要求是原音发出后紧接着快速而均匀的开闭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号为“tr”或 “tr ~~~~ ” 6.叠音、打音。
两种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关于它们的定义也是众说不一。
就是在某个音出现前的瞬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高二度过三度的音,叠音用符号“ 又 ”表示,打音用符号“扌”表示。
1234567分别对应笛子中的哪些孔?
以F调为例:笛子演奏,通常以第三孔为1,筒音为低音5。
从低音5依次开放第一、二、三、四、五音孔,可吹出低音5、低音6、低音7、中音1、中音2、中音3六个音;中音6、中音7、高音1、高音2、高音3也是用同样的指法,用较大的气力吹出来的。
吹4音时,第六和第二、三音孔同时开,关闭第一和第四、五音孔。
高音4,开第六和第一音孔,其它音孔关闭。
高音5之开第六音孔,其它音孔关闭,用力吹即可。
吹高音6开第一、四音孔,其它音孔关闭。
吹高音7开第二、五音孔,其它音孔关闭。
再高音1开第二、三、四、五音孔,第一、六音孔关闭。
扩展资料:笛子的吹奏技巧:1、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
吹笛子的时候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体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双耳效应是什么
定义 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双耳效应的基本原理 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此时由于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相等,从而声波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相位差)、音色差为零,此时感受出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而不是偏向某 一侧。
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双耳效应” 的原理十分复杂,但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双耳的位置在头部的两侧,如果声源不在听音人的正前方,而是偏向一边,那么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就不相等,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与相位就有差异,人头如果侧向声源,对其中的一只耳朵还有遮蔽作用,因而到达两耳的声压级也有不同。
人们把这种细微的差异与原来存储于大脑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辨别出声音的方位。
1、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 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有先后,从而造成时间差。
如果声源偏右,则声音必先到右耳后到达左耳。
声源越是偏向一侧,则时间差也越大。
实验证明,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时间差约为0.62ms。
2、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差 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就可能不同。
如果声源偏左,则左耳感觉声级大一些,而右耳声级小一些。
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可达到25db左右。
3、声音到达两耳相位差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而声波在空间不同位置上的相位是不同的(除非刚好相距一个波长)。
由于两耳在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声波到达两耳的相位就可能有差别。
耳朵内的鼓膜是随声波而振动的,这个振动的相位差也就成为我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个因素。
当然频率越低,相位差定位感觉越明显。
4、声音到达两耳的音色差 声波如果从右侧的某个方向上传来,则要绕过头部的某些部分才能到达左耳。
已知波的绕射能力同波长与障碍物尺度之间的比例有关。
人头的直径约为20cm,相当与1700Hz声波的波长,所以频率为1000Hz以上的声波绕过头颅的能力较差,衰减越大。
也就是说,同一个声音中的各个力量绕过头部的能力各不相同,频率越高的分量衰减越大。
于是左耳听到的音色同右耳听到音色就有差异。
只要声音不是从正前方(或正后方)来,两耳听到音色就会不同,这也是人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种依据。
目前,剧场观众厅扩声系统中的场声器倾向于配置在台口上方,也是考虑到人耳左右水平方向的分辨能力远大于上下垂直方向而确定的,从而克服了过去把扬声器组配置在台口两侧所造成部分听众感到声音来自侧向的缺陷,避免使听众明显地感到场声器发出的声音与讲演者的直达声来自不同的方向。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是立体声,但我们如果把这些立体声经记录、放大等处理后而重放时,所有的声音都从一个扬声器放出来,这种重放声(与原声源相比)就不是立体的了。
这时由于各种声音都从同一个扬声器发出,原来的空间感(特别是声群的空间分布感)也消失了。
这种重放声称为单声。
如果从记录到重放整个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原发生的空间感(不可能完全恢复),那么,这种具有一定程度的方位层次等空间分布特性的重放声,称为音响技术中的立体声。
立体声的拾音方法主要有:A/B制式、X/Y制式、M/S制式、声像移动器(Pan Pot)制式、仿头真制式、真人头制式、ORTF制式、声场制式等等。
耳机的声场再现除了和耳机的结构有关外,还和选用的CD唱片有很大关系。
真人头制式是将两只微型传声器,悬挂在音乐演奏现场听音人耳道口处拾取声音信号的方法,它的效果类似于仿真头制式。
如果在立体声耳机听音中,采用仿真头CD唱片和真人头CD唱片,我们就会感受到比其他CD唱片好得多的声场再现效果。
综上所述,在立体声耳机的听音系统中要实现良好的声场再现效果,一是要尽量选择罩耳式耳垫的耳机或不带耳垫的耳机,如AKG公司的K1000,以求不破坏耳壳的形状; 二是尽量选择采用“相位校正技术” 的多振膜结构的耳机(如AKG公司的K240M、K240DF),这两种耳机也是广播、电视部门采用较多的品种; 三是尽量选用仿真头CD唱片和真人头CD唱片,可惜的是品种极少。
编辑本段(二) 当声源(包括复杂的集群信号)偏向左耳或右耳,即偏离两耳正前方的中轴线时,声源到达左、右耳的距离存在差异,这将导致到达两耳的声音在声级、时间、相位上存在着差异。
这种微小差异被人耳的听觉所感知,传导给大脑并与存贮在大脑里已有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声音方位的判别,这就是双耳效应。
在舞台上用两个相距不太远的传声器,分别连到两个放大器上,然后把放大器放大后的变化电流连接到另一个房间的两个与传声器位置对应的扬声器中。
这样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时,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听众就会感到好像演员就在自己面前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一样。
如果用两个录音机同时分别记录从两个传声器送来的音频电流;放音时,再将同时放音的两个扬声器放到与传声器对应的位置上,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很好的立体感,这就是两声道立体声录音。
现在的立体声磁性录音机大多是两个声道的。
它的录音磁头和放音磁头都是由上下两组线圈做成的,磁头的磁心叠厚比一般用的磁带录音机磁头磁心叠厚要窄一半多,在磁带上的磁迹也就比普通录音机记录的磁迹窄一半多。
这样,一条磁带上就有四条磁迹。
在录音时,声音由布置在左右的两个传声器转变成音频电流后,由录音机内的两套放大器分别进行放大,并分别送到录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内,当磁带经过录音磁头时,两声道的录音就同时被记录到磁带的两条磁迹上。
在放音的时候,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放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分别感应出两条磁迹的变化电流,经过两套放大器分别放大,然后由布置在听众左前和右前的两个扬声器分别重放出两个声道的声音,使听众获得立体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